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

火光

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,載譽國際,但我認為他寫得最好的一段文字,不是出自他的小說,而是小說《碧血劍》中附錄的一篇《袁崇煥評傳》。喬峯,是金庸筆下最成功的悲劇英雄人物;而袁崇煥,是中國史上真真正正的悲劇英雄。《評傳》最後的文字曰:

“流離在道路上的饑民不知道怪誰才好,只有怪天。他們向來對老天爺又敬又怕,這時反正要死了,就算在地獄中上刀山、下油鍋也不管了,他們破口大罵老天爺,有氣無力的咒罵,終於倒在地下,再也起不來……

在北京城的深宮裏,十八歲的少年皇帝在拍著桌子發脾氣。他又是焦急,又是害怕,不斷的問太監:“袁蠻子寫了信沒有?怎麼還不寫好?這傢伙跟我過不去,非將他千刀萬剮不可。你們再去催,叫他快寫信給祖大壽!”他憔悴蒼白的臉上泛起了潮紅,眼中布滿了紅絲,不斷的說:“殺了他!殺了他!”……

在陰森寒冷的御牢裏,袁崇煥提筆在寫信給祖大壽,硯臺裏會結冰吧?他的手會凍得僵硬嗎?會因憤怒而顫抖嗎?他的信裏寫的是些甚麼句子?淚水一定滴上了信箋罷?

皇帝的信使快馬馳出山海關外,將這封信交在祖大壽的手裏。祖大壽讀信之後,伏地大哭。訊息傳了開去:“督師有信來!”

遼河大平原上白茫茫的一片冰雪。數萬名間關百戰、滿身累累槍傷箭疤的關東大漢,伏在地下向著北京號啕痛哭,因為他們的督師快要被皇帝殺死了。戰馬悲嘶,朔風呼嘯,綿延數里的雪地裏盡是伏著憤怒傷心的豪士,白雪不斷的落在他們的鐵盔上、鐵甲上……”

熟悉明史的讀者,是知道上文的來龍去脈的。稍作補充,是歲為明崇禎二年,滿清皇太極經長城自西向明朝偷襲,以雷霆萬均之勢攻向京城。身在寧遠(今遼寧省興城)的兵部尚書、薊遼督師袁崇煥急忙率五千關寧鐵騎入援,並在北京城外擊退清兵攻勢,清兵稍為退卻。然而多疑的崇禎中了反間計,以為袁崇煥引清兵入內,遂將袁崇煥誘至宮中,投入天牢。

袁崇煥部將祖大壽大驚,引遼東士兵出走。崇禎知道後,忙令人催袁崇煥寫信予祖大壽,期望穩定軍心。

皇太極知道崇禎中了反間計,大喜,復引清兵來攻。由於遼東軍出走,加上袁崇煥下獄,明軍大敗。幸而明室復起用了孫承宗(袁崇煥的恩師),加上祖大壽引兵復歸,才穏住了局勢,最後清兵撤退。這便是上文的背景。

金庸的那段文字藝術色彩是濃厚的,幾幕情景剪接連繫得那麼出眾,一幕幕湧入讀者的眼中。先是鐵蹄過後難民的慘況,然後是深宮裏少年皇帝的焦燥兇惡,展轉去到獄中的袁崇煥、關外的祖大壽。最後是戰馬悲嘶,朔風呼嘯,悲傷的戰士、紛揚的白雪……

袁崇煥雖然不是作戰如神的韓信岳飛,但其英雄色彩是絕對不亞於他們的,甚至過之,因他下場更悲慘,影響更深遠,是“以一身之言動、進退、生死,關係國家之安危、民族之隆替者”。

煥,就是火光。火光終歸熄滅,但浩然之氣長存。

沒有留言: